hihi今天是風和日麗的日子,天氣有點兒涼,很適合跟大家分享我最近聽的演講心得haha
言歸正傳,我一直蠻喜歡看TED TALK的,覺得好像大家比較常注意TED TALK X Taipei的分享,可以理解啦畢竟比較跟台灣有關係,但是也想跟大家分享國外一些很棒的演講,花個十五分鐘增廣見聞hahaha!好啦!廢話不多說附上連結網址:
TED TALK:How we talk about sexual assault online by Ione Well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ZviHInGBJQ

為了大家方便,hsinyun很貼心的給大家來個重點摘要
2015年四月的一個晚上,參加完朋友聚會的Lone Wells,在距離家門口不到10分鐘路程的街角被強暴了。當時的他感到羞恥、脆弱、苦惱和社會的不公平,有好長一段時間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後來,他選擇用他最擅長的方式,寫作,去抒發這些痛苦。他將她的痛苦和各種複雜的情緒,寫成了好幾封信,給當晚的施暴者。在迷惘的這段時間,他注意到強暴事件在新聞和統計數據中是多麽常見,但是沒有任何人願意站出來公開討論這樣的經歷,於是出於自發性的,他將寫給施暴者的這些信發表在學生報紙上,希望可以找到相同經驗及感受者談論他們自己的經歷,並在發表言論的結尾打上#NotGuilty去表示這些被性侵者不感到羞恥或愧疚地去表達自己的看法。而托現今社群網路的方便所致,僅過一晚,Lone Wells就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迴響,他將其他受害者的故事發表到自己架設的網站上,而#NotGuilty這樣的網路標籤則成為社群網站(twitter)上的反性侵運動標籤。
這是上文提到的#NotGuilty網站:http://notguiltycampaign.co.uk/about/
而在運動持續的期間,也拜社群網路所賜,Lone Wells發現,現在人們表達悲憤的方式也在改變,面對這樣的活動很多人的舉動是在社群網路發文、轉貼文章,讓其他人知道:「我對這件事情有反應,我也是對事件有感的一份子」,而大眾這樣舉動的問題在於,人們並沒有實際的作為,卻會得到自我感覺良好的效果,而甚至有時候會淹沒那些遭遇不公的直接受害者的聲音,而這些人的聲音才是大眾需要聆聽的對象。而除此之外,面對這樣的事件,有些人的反應是快速指責,並期望可以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些問題讓他感到擔憂。
而同時,英國一家小報刊載了他的信,標題卻寫道:「牛津學生在網上發起羞辱施暴者的運動」,這樣扭曲初衷的標題造成網路上更多分裂性的評論,有的網民批評著施暴者的民族或社會階級從而宣揚自己的偏見,有的網民則認為是Lone Wells編造了故事,說這是「為了實現女權主義和對男性的仇恨」。這些言論,給了Lone Wells很重要的啟示,他相信這些網民無法當著他的面說出這些話,但因為是在社群媒體上,舒服的坐在家裡,隔著螢幕,他們就忘記了這些評論是公開的,是會給其他閱聽者造成影響的評論。所以他分享了兩個他認為在回應社群媒體評論前,應該自問的兩個問題,就這個活動的例子來說,一是「為什麼你覺的不公正?」,二是「你覺得該如何改變?」,讓社群媒體成為有效的工具,來應對社會不公義、教育大眾、鼓勵對話。
會選擇這個演講作為心得分享,其實是因為這個演講中關於社群媒體的討論,是我覺得在台灣的社群媒體運用也正在面對的一些問題,然後透過寫心得這件事,可以獲得一些省思。
演講的一開始就是一場震撼。一位女性在台上緩緩敘述自己被強暴的過程,台下是幾百位觀眾有男有女,甚至有攝影機,youtube的轉播,而他不帶任何一絲怯場的說出過程。這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氣的事,而更不容易的事在後頭,他提到自己寫信給強暴者做情緒上的發洩,甚至將這些信公開在學校報紙、網路上。先不提這些信造成後面的影響,這一連串的舉動和演說內容中第一個觸發我思考的點,其實是當他在提到他寫的信時,所朗讀的一段內容,他寫到:「那天晚上你不止襲擊了我,我是一個女兒、一個姐妹、一個鄰居、一個朋友、一個學生,而所有和我有關的人,形成一個團體,而你襲擊了團體裡的每一個人。」這句話出來的當下,我直覺就想到網路,想到那個把人與人從一個點、一個點連結成一個面,一個世界的網路,當一個行為,不論言語或行動,影響到某一個人的時候,影響到的不只是某人,而是某人身後一片的人際網路,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這就是群居社會。而這樣的群居社會特性加乘上網路社群媒體的便利和傳播速度,影響的範圍就會很大。而就像上述的例子一樣,當Lone Wells將信公開到社群媒體之後,他得到非常大的迴響,有很多人因為他的發聲而願意勇敢面對自己曾感到羞恥的過去,這是好的,我們可以利用社群媒體的廣大觸及到世界的每個角落,讓正面能量擴散,就像最近在Dcard出現的無痕飲食活動,他讓更多學生,甚至是他們的家人加入了無痕飲食的行列,試著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這是社群媒體應用正確的例子。
然而我們也時有所聞社群媒體被濫用的案例,這個演講討論的是,當訊息被扭曲後散播的問題,當Lone Wells在社群媒體發起的#NotGuilty被小報誤解為「牛津學生在網上發起羞辱施暴者的運動」許多不了解活動的人便跟著小報起舞,發布許多不適當或是攻擊性的言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立刻就被體現了。而這也是我們在臉書最常見的事,訊息遭受扭曲之後,許多不太了解事實的網民們,衝動性的、思考不夠周全的發表自己的言論。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之前的計程車司機事件,簡單說就是一名女子在臉書發表一篇搭乘大都會計程車,司機想趁女子喝醉非禮她,她發現後很驚恐的文章,在網路上一開始揚起軒然大波,網民痛斥司機,人肉搜索司機隨意公開他人資料,然後大肆批評,幾天後,事件翻案,司機拿出行車記錄器、證人錄音等等證明沒有這樣的事,全是女子胡說八道,網民「恍然大悟」,憤而攻擊發文女子。這件事後來司機控告女子之後,媒體也沒有繼續追下去好像就落幕了,但我一直記得司機老婆站在媒體面前,戴著口罩聲音顫抖地說:「她把我們一家的生活都毀了。」我覺得,這件事情的錯很大一部分在於社群媒體的即時性和廣布性被濫用,以及網路發言素養的問題沒有被正視,如果今天面對著司機,即便不了解事情的全貌,有多少人會將網路上的惡毒言語說出口呢?
關於計程車事件的新聞連結:http://dailyview.tw/Popular/Detail/222
就像演講說的一樣,太多人忘記了在螢幕後仍然是公開言論的事實,仍然會影響他人的事實,所以才會衍伸出如此多網路霸凌後的悲劇。記得之前有個新聞討論區提出付費留言的方式,讓民眾因為自己的言論是有成本代價而會謹慎發言,我覺得這個初衷是好的,就像之前翟本喬在演講《網路鄉民到底是鍵盤酸民還是群眾力量》中提到,因為電腦和網路的精進,我們發言的成本逐漸將低,導致我們的發言越來越輕鬆,越來越不顧結果,那麼如果今天我們給發言加上金錢成本,是不是會增加言論的品質呢?我不確定,但這依然值得思考。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希望網民們都能夠和Lone Wells一樣,有自發性的行為,自發性地散播正面力量,讓這個世界有更美好的機會。如果做不到的話,也不妨試試不做某些事,不隨意評論、不隨意批評,讓即使不做,也能為世界帶來一些微光。
翟本喬的演講《網路鄉民到底是鍵盤酸民還是群眾力量》連結:http://tedxtaipei.com/talks/網路鄉民到底是「鍵盤酸民」還是「群眾力量」?/
最後也希望大家喜歡我的分享啦!我們下次見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