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就是要繼續看電影呀,不然要幹嘛haha,雖然這個暑假有很多大片,但hsinyun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去年(2017)的電影《華盛頓郵報:密戰》。

▼先照慣例來一張電影海報,這部電影的主角可是大有來頭的湯姆漢克斯(Tom Hanks)跟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導演也是赫赫有名的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光看就知道是大製作。

NFlxo88.jpg

關於新聞媒體題材的電影影劇越來越多,hsinyun也看了不少,包括我的愛劇,2010年HBO推出的影集《新聞急先鋒》(The Newsroom)、201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驚爆焦點》(Spotlight)、還有台灣第一部關於媒體的紀錄片《蘋果的滋味》到2017年這部《華盛頓郵報:密戰》(The Post),這些影集、紀錄片和電影都在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新聞媒體的弊病及期許媒體應該有的樣子。而《華盛頓郵報:密戰》的宗旨顯然就是在捍衛第四權——這個在行政權、司法權、立法權之外制衡政府力量的力量。

▼上面提到的幾部片子的電影心得點這裡:《新聞急先鋒》(The Newsroom)/《蘋果的滋味》

the-newsroom-season-1-dvd-blu-ray-cover-art.jpg

hqdefault.jpg

而本部片《華盛頓郵報:密戰》呢,是描述《華盛頓郵報》揭露美國政府長期隱瞞國民越戰情況的故事,當《紐約時報》因此被政府以法令勒令禁止報導越戰相關新聞時,《華盛頓郵報》仍不畏強權,大篇幅揭露政府說謊,最後得到法院及人民認可,算是提升媒體正面形象的電影。

▼來看個《華盛頓郵報:密戰》的預告片吧!

那麼照例來說,應該來個無雷短評,可是本片因為是歷史改編的電影,基本上我也覺得沒什麼好雷的啦haha(其實是因為自己懶吧唉),所以讓我們直接進入長評的部分!這部片很吃歷史背景,所以會建議大家先去稍微了解一些越戰、以及尼克森總統任職期間的一些背景故事,會對於進入整部電影很有幫助,要不然一開始會看得有點不知所措,整部片略顯沈重(畢竟講的也不是一件輕鬆的故事),是必須花腦袋的片子,建議想看的朋朋頭腦清醒的時候看唷!整部電影基本上由對話組成,透過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所飾演的《華盛頓郵報》的老闆凱瑟琳·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和湯姆漢克斯(Tom Hanks)所飾演的《華盛頓郵報》總編輯班.布拉德利(Ben Bradlee)之間的對話和心理交戰,去感受越戰氣氛下的媒體白色恐怖。

▼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所飾演的《華盛頓郵報》的老闆凱瑟琳·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和湯姆漢克斯(Tom Hanks)所飾演的《華盛頓郵報》總編輯班.布拉德利(Ben Bradlee)的對話是本電影的看點。

20180223164732-26c1fe1ce12d7d451358115440f6cb91-desktop.jpg

雖然說本部片的配樂和畫面都不算華麗,但作為一個歷史改編的劇情片,裡面很多概念我覺得都挺重要的,對於媒體界有疑問的、或是好奇的朋朋都可以去看看這部片子,我想或多或少都會獲得收穫。那這邊就要來跟大家分享,我個人的收穫啦:(後面文字爆多!大家注意!)

《華盛頓郵報》的老闆凱瑟琳·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說:媒體應是服務人民,而非政府。」(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相信這句話對於傳播學院的學生來說絕對不陌生,記得教授的第一堂課介紹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就是電視上常被罵的那個NCC)時提到,設立此法的目的便是期望黨政軍退出媒體,使媒體落實監督政府的權力,成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也是同樣的道理,避免讓同為審核新聞的最高執行長官以及總統府發言人的新聞局長,出現角色衝突的情況,維護媒體自主權這件事,可以看見從學界、媒體界到政治界各方人士的努力,但當媒體播報的內容涉及國家機密的時候呢?嘿嘿,這就是為什麼要看這部片子啦!

 

這部片事實上是《華盛頓郵報》一戰成名的故事,從地方報紙一躍而上國際舞台,《華盛頓郵報》從這次事件,獲得專業新聞工作者的好名聲,以及大量的資金挹注。然而不是多數的媒體對抗政府都有這樣的好運氣,比如在此事件一開始就被打壓的《紐約時報》,BTW幫大家補充一下:事實上很多媒體認為,越戰的問題能被揭露,應該感謝《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只是剛好在《紐約時報》被打壓的情況下,撿了一個便宜這樣,或是當年戒嚴時期的《自由中國》,對比現今自由到有些超乎限制的第四權,當時緊張的氣氛真令人無法想像。

▼美國最具聲望的報紙之一:《紐約時報》

aoo6dfhi7bsc8ogq.jpg

然而第四權就真的被落實了嗎?或者說新聞自由就得到了伸張嗎?對於這點,他仍在我的腦中留下一個大問號。電影中,為了是否要公布這項報導,華盛頓郵報的老闆凱瑟琳葛蘭姆夫人陷入天人交戰,因為她不僅是要為報紙的讀者、公司的員工負責,她還要對股東負責,這樣的新聞可能讓投資者帶著資金離開。這裡也點到了一件相對重要的事,媒體已經不再只是對讀者負責,更多的是對於股東、投資人、廣告商負責。

 

這在台灣的媒體業似乎尤其明顯,記得教授上課時就提過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大約是說有位大老闆的花邊新聞被週刊報出來,但電視台沒有一台敢報,原因是因為大老闆是電視台的幕後投資人,當然花邊新聞這種涉及個人隱私的報導,是否值得當作新聞播出的確有待商榷,但是當同樣是議員的桃色八卦在電視新聞唱作俱佳的爆出時,這樣的差別待遇似乎可見新聞自主的漏洞了。而現在大企業收購媒體的情況越來越多,從風波很大的旺旺中時併購中嘉案,到近期的東森案,媒體壟斷的災難可能也不遠了,那麼這個時候媒體還是服務人民的嗎?而面對媒體巨獸的來臨,閱聽人和媒體工作者又可以有什麼樣的作為去避免媒體製造出利益導向的報導呢?是否有像《華盛頓郵報》或是《紐約時報》的勇氣,面對強力的打壓仍勇於挺身維護新聞自主呢?這些問題現在就像埋在瑞光路底下的未爆彈,若再不想辦法解決,我們隨時都有可能被引爆。

P.S.不要問我是哪個大老闆的花邊新聞,我不知道啦QQ

 

說了很多嚴肅的話題haha,但是面對台灣的媒體情況,其實大家都發現有很大的問題,常常會說「台灣霉體」,但是在罵這些話語的同時,希望大家能夠去深究其中原因,在更了解媒體的情況下再去做批評,我想沒有一個人願意背負罵名,所以希望大家在集體轟炸媒體時,也能多想想他們現在的處境。好啦,又講了很多東東,希望大家都有認真看完,然後有時間的話,去找這部電影來看吧!我們下一篇文見, byebye!

via GIPHY

*圖片來自網路

arrow
arrow

    hsin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