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ihi各位,今天想分享的是我在學校教授給我們看的一部紀錄片,事實上這篇心得是作業之一,如果教授看到的話,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的發布日期絕對是在交作業之後(甚至是作業發還之後),所以我絕對不是抄的啦QQ,好啦其實之前有一篇文也是作業hahaha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哪一篇。言歸正傳,趕快來看我的心得吧!

▼塑料中國電影海報

359e6a79-765f-4d23-82ac-5960b8a45483.jpg

 

這是我看過的紀錄片中少數非常短的,但他對我的影響力不亞於任何一部長篇紀錄片。在觀看的時候,我好像都能聞到廢棄塑料的惡臭味,好像都能聽見蒼蠅就在耳邊發出令人作嘔的嗡嗡聲。其實看完我有超級多疑問的,但是我真的沒膽子在網路上看第二次,我們口中驕傲的已開發國家到底無意間犧牲了多少開發中國家的權利,說實話真的蠻讓人慚愧的。

 

這部紀錄片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卻也讓人很震撼(或是很噁心),中國的垃圾處理商花錢去買各國的垃圾運回中國,用中國廉價勞工以手工的方式分類各種可以回收溶解成塑膠粒的塑料垃圾,然後將這些塑膠粒變成可以再生的塑膠製品。導演王九良將攝影機面向中國山東沿海地區的偏鄉小鎮,這裡的人們百分之九十負責與垃圾打交道,從來自各國的垃圾揀選出廢塑膠,一家到小在垃圾場裡無止盡的工作,母親抱著嬰兒在其中和蒼蠅為伍,小孩拿著針頭和手術手套玩耍,他們的笑臉讓我不知所措。看著那一堆又一堆的垃圾,也許我也在裡面做了些「貢獻」。

▼小孩吸著從垃圾堆撿來的針頭

f_20103066_1.jpg

▼母親抱著孩子在垃圾堆旁工作

1-1F103123443c6.png

來說說再生塑膠這個產業,我們都知道塑膠本身其實因為萬年不壞造成環境很大的困擾,但是可悲的是我們目前是無法擺脫他的,所以聽到再生塑膠這樣的「綠能」產業時候,會覺得聽起來挺環保的,好像應該支持,但是看過《塑料中國》之後,我非常懷疑所以上網做了些功課。事實上除了中國大陸、台灣也有這樣的問題。在2010年的時候,時任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的謝和霖先生發表了淺談廢塑膠熱熔再生的污染的文章,他表示台灣的資源回收確實做得很好,但是處理這些回收與處理的業者,大多仍是為了生計且在經濟或技術層面的弱勢,因為沒有好好管理及政府沒有加強宣導,反而導致本意是良善的環保事業,在處理廢棄物的過程中給環境造成更大的負擔。為了讓廢塑膠成為能夠回收使用的塑膠粒,業者會熱熔廢棄塑膠,這過程會揮發有機氯化物和其他具污染性的有機物質,造成空污,甚至在地方上造成困擾。這樣的環保還是環保嗎?更遑論台灣還有環保署制訂的法規,《塑料中國》拍攝的小鄉村根本就不管法規,其污染狀況更是讓人無法想像。然而屬於經濟弱勢的這群人,無力改變這樣的產業性質,他們靠著廢塑膠養家活口,卻也任由廢塑膠破壞他們的家園。

*文章提及的報導點這裡:淺談廢塑膠熱熔再生的污染

 

總的來說,其實《塑料中國》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包括沈默的政府,中國政府對於這樣遊走法律邊緣的產業活動視而不見,為甚麼?或者是錢的意義,片中有個大嬸說:「有錢什麼都可以做得到。」,但也有人說:「從前沒有塑膠產業時也沒餓死。」,對於這些經濟底層的弱勢來說,這個產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比起以前務農生活輕鬆?賺的錢比較多?無論如何,香港《南方週末》的報導用一句非常適合的話形容他們,「他們被這個產業綁架了,單一地區,單一產業。」更可怕的事,他們已經沒有回頭路,水、土地都被污染,沒有辦法回去以前的務農生活。那麼相對於他們,我們這些經濟上層的優勢們來說,這個產業的意義又是什麼?是一個事不關己的行業?破壞環境該禁止的兇手?無論是什麼,也許都值得思考看看,可能沒有答案,但我們總會得到一些激盪過後的漣漪,我的攝影老師教課的時候最常說:「你們或許以後不會在這個行業,但是起碼這些知識,我要讓你們在忘記之前擁有過。」也許過了十年二十年,也不用那麼久,十個月好了,我可能就會忘記這部片,這個塑膠小鎮,但我曾經曾經花了一個下午focus在這個議題上,認真自主學習,我想這總是不錯的經驗。

*文章提及南方週末的採訪點這裡:王久良與紀錄片《塑料王國》世界的塑料在中國再生

 

 而每次看完紀錄片,我都會有種這就是媒體該做的事,該去傳遞這樣的訊息,讓其他人知道世界的某一個角落正有這樣的問題,進而去思考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這些事的發生,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做什麼事去改變。之前聽過謝政豪(Taiwan bar的執行長)在TEDxTaipei的演講(對我就是很喜歡看TED的演講),他提到他心目中的「新媒體」的想法,我覺得和我的想法有些不謀而合,他提到,舊媒體的功能是傳遞訊息,但新媒體的功能應該不止於此,新媒體應該要能在傳遞訊息之餘,讓觀眾感到興趣,進而去花時間思考這個議題,自主地去學習。我很喜歡這段話,畢竟,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獲取知識並不是難事,更重要的事要讓觀眾有興趣去更深入的了解這項議題,Taiwan bar的台灣史影片能成功,也許也是因為他們抓緊了這一點去做知識的包裝行銷,讓觀眾有興趣去了解更多。而紀錄片《塑料中國》也成功地達到「新媒體」的目的,他讓我花時間去了解所謂的再生塑膠產業,去網上了解更多相關報導,了解塑膠對環境的實質傷害狀況等,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好的「新媒體」該做的事情,而讓人欣慰的事情是這樣的媒體越來越多,也許不是紀錄片、他可能是公益廣告、改編電影,雜誌報導,不拘任何形式的將未知世界的故事,在我們面前展開。最後,希望這樣的新媒體越來越多,能夠成功改變台灣傳統的被動學習,讓思考更加寬廣,不再狹隘。

▼來看看謝政豪(Taiwan bar的執行長)在TEDxTaipei的演講吧!

▼youtube就有塑料中國的精華版!

今天又是落落長的分享啦,希望會讓大家產生興趣,事實上中國的確開始有很多藝術家、創作者開始專注於環保議題的呈現,大家都可以去尋找看看,最好也可以分享給我ˊˇˋ,希望你們喜歡這篇文章,我們下篇文見,byebye!

 

arrow
arrow

    hsin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