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hi大家,暑假好熱呀ˊˇˋhsinyun上個禮拜去了臺南高雄,皮膚立刻黑兩階,大家的暑假又在做什麼呢?這種天氣我最喜歡的事還是待在冷氣房看電影看小說啦haha!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部台灣紀錄片,我相信很多人會蠻感興趣的,他就是《蘋果的滋味》。不是黃春明的《蘋果的滋味》唷hahaha,那部電影也很棒,是台灣早期,觸動人心講述小人物生活的電影。而這部由李惠仁導演製作,在2015年於公視播出的《蘋果的滋味》,則是在講述蘋果日報由黎智英從香港引進台灣,進而改變台灣媒體圈的這段歷史。
▼李惠仁導演製作的《蘋果的滋味》
▼黃春明的《蘋果的滋味》
那我們廢話不多說,先來簡單講一下短評。《蘋果的滋味》包含非常多媒體界的秘辛,不管是報章雜誌或是電視媒體等,其中也讓觀眾了解新聞的產出、同業間的競爭等等,勾勒出整個現在台灣媒體界的環境。其實進入政大傳播學院之前,我看新聞都蠻表面的,也沒有想過背後的產出過程,和這些新聞可能造成的問題或風波等等,所以這部片真的幫助我打破了很多對媒體的既有印象以及打開了觀察記者道德、媒體產業的另一個視角,就這樣的教育性來說,真的很推薦大家看,是一部會吸引人的紀錄片,那缺點來說,雖然這是接近客觀的紀錄片,但是只要是人拍的東西就一定會有主觀性,所以在看的時候大家也不能完全被影片牽著鼻子走,舉個例子來說,導演有帶到壹傳媒集團每個月一次的讀者訪談,並且特別強調這個部分,然而卻沒有告訴我們其他媒體會不會做同樣的事情,而在我們不知道其他媒體會不會如此重視讀者意見的情況下,這會讓觀眾相對覺得好像壹傳媒比起其他媒體有社會責任感,或是比較重視讀者,那這就是因為無法呈現全面觀點(在其他媒體拒絕被紀錄片拍攝的情況下),所產生的相對正面形象,所以大家一定帶著一顆批判的心去看這部片,避免被牽著鼻子走唷!
▼小心別被紀錄片導演觀點帶著走
我的短評好像不夠短欸haha,沒辦法大家知道我是話多的女人。
接下來分享我覺得最印象深刻的紀錄片片段。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媒體公審這部分,而且不可否認的從壹傳媒狗仔出現之後,帶動了其他傳統主流媒體,擴大了整個效應。從名人明星的戀愛八卦到政治人物的風流醜聞,將私生活放到陽光下,儘管滿足了民眾的好奇心,卻也同時拉大記者和公眾人物的仇恨值,最讓我覺得超出底線的其實是壹週刊在西門町那邊的大樓牆面打上「阿寶在佼佼家連續過夜三晚」,也許是為了促進銷量也許是為了促進討論熱度,不論是哪一個對我而言都是超出道德底線。也許就像黎智英說的:「讀者愛什麼,我們就給什麼。」所以當讀者好奇名人八卦時,壹傳媒就像盡責的供貨廠商,給大眾又大又勁爆的八卦,但是這樣真的是好的嗎?媒體公審開始在網路越來越發達的情況下,形成網路霸凌,之前藝人因網路霸凌自殺的新聞還歷歷在目,除了檢討媒體,更要檢討閱聽眾,以及需要實質作為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制定媒體底線,但是看著不斷出現小三或是買春醜聞的議員八卦,我又開始思考,要是沒有媒體追蹤,要到何時我們才會發現自己選出來的議員是偽君子呢?或者我們需要將他的私生活與公眾人物形象混為一談嗎?這樣的兩難,讓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解決辦法。
▼壹週刊各式各樣火辣的爆卦封面,吸引民眾購買
最後,(對這次不放長評啦,我的話實在太多了,就留給大家用自己的眼睛跟腦袋去看去思考這部片的意義吧!)看完之後,我認真的覺得,也希望,網路上的「鍵盤酸民」們可以去花一點點時間去看完這部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近幾年來,記者媒體們的職業聲望越來越低,有很多原因,包括現在記者越來越多非本科專業人士,或是專業素養不足;觀眾嘴上說喜歡國際重要時事,卻總是在播報腥羶色的新聞時,收視率飆高;主管階級未做好控管,導致新聞品質不一等種種問題。我們都知道台灣的記者媒體出了很大的狀況,可是大部分的觀眾寧願將原因歸咎在媒體上面,而不願檢討自身是不是也是造成這樣問題的兇手之一。他們甚至用難聽的字眼去形容媒體,部分網民常會在社群媒體以「妓者」或是「霉體」去稱呼,我向來都覺得這樣是不好的,畢竟這種詞去罵一個人甚至是一群同樣職業的人,都太難聽也太沒有家教了,可是還是有部分的人覺得這樣的用詞是沒有關係的,或者是記者的作為本來就應該被這樣稱呼,當然不可能一個一個去改正別人的觀念,會累死吧haha,所以比起這樣,我希望這些「鍵盤酸民」們可以看看這部片子,然後去了解整個媒體大環境為什麼變成這樣,根源在哪裡,看完之後,再去思考記者媒體究竟適不適合這樣的稱呼,或是身為觀眾的我們能不能從自身改變這樣的大環境議題。
好像有點嚴肅了haha,不過本來就有些事情不太適合開玩笑呢。
好啦,我的分享就到這邊結束了,聽完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想看這部紀錄片的話,我幫大家找好啦!!趕快誇獎我haha
最後用個Kevin Hart結尾, 希望大家喜歡這篇嚴肅的分享,我們下一篇文見囉 bye bye
*圖片取自網路
留言列表